最近再跟几个跨境营销圈博主讨论一个主题:如果单纯以ROI来衡量所有DTC独立站的联盟流量的话,那会把这条路越走越窄!

“ 导致品牌只能偏向“最后一跳”型联盟渠道,比如:Deal 站、比价网站、返利平台。如果部门用 “最后一跳归因”下的 ROI 来考核联盟渠道的表现,结果几乎是注定的:
最后大家都不去做内容种草、不投入高质量评测,反而一窝蜂扎进 Deal、返利、比价类平台。
这类投放方式在短期内也许有效,但长期看:
伤害了内容生态;
挤压了创作者积极性;
更严重的是 —— 让真正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前置渠道,被系统性边缘化。” -Ny 珂仔
当时在讨论到这里的时候,我心里一激动! 亚马逊联盟体系归因完全是 last click ,会不会亚马逊联盟的流量也是偏向这种最终收割的? 会不会亚马逊联盟流量并非是很有价值的流量?
于是王师傅开始思考和梳理亚马逊联盟的主要流量来源,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!
王师傅我从去年9月底开始创业做亚马逊联盟营销代运营,到今天我们团队已经十几个人,为二十多个品牌代运营亚马逊联盟渠道,近几个月平均每个月带销售额超过600万美元。深度服务这么多品牌,也让我有了近距离观察亚马逊联盟渠道的特点和主要出单流量口。
- 亚马逊联盟主要流量口之一 Media buy渠道
在针对中高客单价产品的联盟运营中,王师傅发现70%以上的联盟销售额都来自于media buy渠道,剩余的30%是mass media这种大媒体和Ins,YoTube等内容向平台。
那Media buy 流量哪里来的呢?主要来自谷歌的品类搜索词打的关键词广告,比如”Robot Vacuum”这个关键词美全球谷歌每月搜索量190.6k, media buy的渠道内容其实流量绝大部分是打这些品类词广告引来的。
客户有在谷歌搜索类似于 Robot vacuum 或者 Robot vacuum
best,这样的关键词,media buying渠道就可以介入进来抢流量。这里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判定一下自己品类的搜索量多少,少于50k的话就联盟潜力小一些。最适合亚马逊联盟的10个品类 (文章跳转)
Media buy联盟客用CPC广告的形式把流量引导到自己排行榜页面,从而跳转亚马逊完成转化,获取佣金。
渠道判断:1: 抢占存量流量,即时品类词谷歌搜索渠道,究其根本抢占的其实是品类头部品牌和媒体的SEO流量,比如本来这部分流量应该是头部媒体的榜单和 头部亚马逊卖家listing。
2: 榜单类型的展示形式,品效合一,既有版位排名的背书效果,也能直接转化销量。3: 唯一损失的就是头部媒体和亚马逊本身有SEO排位靠前的listing, 所以二线品牌很容易通过抢占谷歌品类词搜索流量。
- 亚马逊联盟主要流量口之二 Social 渠道
Social渠道其实要分两块,一块是deal板块,不论是FB deal群组,Ins和TT的折扣红人都是属于这个体系;另一块是红人内容向,针对产品测评,开箱,对比之类的视频或者图片内容板块。
Social流量之Deal板块
这个部分流量其实并不注重产品和品牌内容展示,单纯用亚马逊主图加上折扣信息来促进客户下单。这个渠道跟DTC品牌网站联盟体系里面的 折扣,返利网,cash back这类很像,单纯是用折扣促使下单,对卖家而言虽然销售额数据不错,但是最终核算利润是不好看的。
但是不同于单纯收割的DTC品牌的折扣渠道(用户想买某个品牌的产品,直接谷歌搜索品牌词+ promotion Code), 亚马逊的折扣渠道其实也是做的增量转化,用code来刺激那些本来就没有要买此类产品的客户进行购买,所以这时候产品偏向于低客单价的生活日常用品。
Social流量之红人内容板块
在亚马逊联盟体系里面,红人内容是稀缺且珍贵的,因为联盟客都是以赚钱为目的的,讲究的是短平快和效率,但是红人渠道其实讲究的是内容,转化反而是附带效果。所以联盟体系的红人很珍贵,下图是王师傅团队操盘的联盟项目的一款产品,一个Ins红人直接带来三百多万观看量和4.1万美元销售额,但是这个月也仅此一例。
所以Social板块的红人模块绝对给品牌带来的是增量。
3. 亚马逊联盟主要流量口之三 媒体网站渠道
媒体板块是所有品牌方渴望而不可得的内容发布形式,比如下面这个在今年prime day拿到大量媒体曝光的咖啡机品牌,他所做的就是加入足够多的联盟渠道,然后在旺季坐等大媒体主动报道。
因为品牌本身就是类目头部,再叠加上联盟渠道的佣金激励,很多类似于Cnet这样的媒体就会主动报道。
4. 总结
梳理完上面的亚马逊联盟板块的流量口,大致得出结论,亚马逊联盟渠道一部分抢占的是存量市场(谷歌关键词广告),一部分是做增量(deal和红人跟,媒体)。所以这个渠道绝对是跟DTC独立站只懂收割的折扣渠道是不一样的。
但是也要警醒一下所有品牌方,在branding板块也需要持续投入,只有在Top of Funnel增加了投入,品牌方最后可以更加淡定的面对存量市场的拼杀。
原创文章-发布者:marketing说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marketingshuo.com/archives/5401